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4年年末,《酒媒》杂志率先发起了系列“发现中国葡萄酒”的活动。活动的宗旨和意图在于在当前葡萄酒市场纷然杂陈的局面中,寻找中国葡萄酒的创新产品,为民族品牌摇旗呐喊,为中国葡萄酒走向世界探索新路,很多关注中国葡萄酒发展的酒界人士为之欢欣鼓舞。以下是笔者与百利生葡萄酒业的吴新芳先生,就相关问题展开的葡萄酒对话。

    为什么称中国葡萄酒是“新新世界”?

    吴:众所周知,世界葡萄酒被分为旧世界和新世界的葡萄酒两大类。旧世界主要指欧洲,新世界主要指殖民时期开始葡萄酒酿造并脱离欧洲古老酿酒方式并不断革新的美洲和澳洲。新旧世界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出产葡萄酒的国家而言的,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这些国家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时期,新世界倡导革新,旧世界则固守传统。中国葡萄酒发展较晚,大致可以说是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才起步。目前中国葡萄酒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基于它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从技术层面上,中国葡萄酒偏向于新世界,从发展形态上,一些酒庄着力发展酒庄酒,又兼具旧世界的色彩。所以,中国葡萄酒目前的发展特征是很多要素综合在一起的。总体而言,中国葡萄酒本土产业在酿造技术和产品品质上,主要还在跟着西方的步伐走。

    在国外,无论旧世界还是新世界,从葡萄酒的消费特征来看,无非是普通餐酒和品鉴酒两大类。但是,在中国,普通的葡萄酒餐酒市场并不是很发达,白酒、啤酒一直扮演餐酒的主力军。这与酒文化和传统饮食观念有关。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啤酒也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主要餐酒,走向大众也不过二十年而已。

    葡萄酒进入中国,大多数是以品鉴酒的面目出现的。在西方并非如此。葡萄酒的品鉴酒是建立在广泛的餐酒的基础上的。我们不从文化上去找过多的原因了。

    另外还有一个不同,中国的大众消费者还有一个接受葡萄酒的重要原因,就是认为葡萄酒是一个利于身心的健康酒,这种消费意愿明显强于西方葡萄酒市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段常青教授即把中国葡萄酒消费人群定位三类:专业型消费者;时尚型消费群体;健康型消费者。这与外国的葡萄酒消费人群是截然不同的,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三类,即有一类人不在意葡萄酒的品质口感等,只要喝了以后对心血管有好处,我的心脏病少发作一两次就值了。其中还包括一部分人是属于白酒喝多了,知道喝葡萄酒有好的预防心血管作用的作用,所以由白酒转向喝葡萄酒,当然喝的方法另当别论,关键问题就是他是本着这样一个目的去消费。

    再如国内知名葡萄酒鉴赏师李德美,也认为中国葡萄酒市场不是一块整体的水平,至少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已经懂得葡萄酒的,有鉴别能力的;更大的一部分是葡萄酒的初级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来说没有太多描述和识别能力,而这一部分是必须被关注的大众消费群体。

    所以,认识清楚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消费特征,将中国葡萄酒定位为“新新世界”,我认为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前瞻性的定位,目前看来,中国既不属于旧世界,也不属于新世界,而是一个新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必将产生冲撞传统葡萄酒产业结构的新品牌,新近出现的系列本草干红即是一例。本草干红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中应用而生的。它将西方的干红葡萄酒与中国的本草结合,充分放大和发挥红酒的养生功效,正是切合了段常青的葡萄酒消费人群分类中注重健康消费的那一类,而且也是为民族品牌走向未来开辟新思路。

    你认为,中国葡萄酒有哪些主要类别?

    吴:郭松泉先生将中国葡萄酒分为两大类:产区酒和特色葡萄酒。我认为是正确的,但是有些细节值得商榷和补充。我认为,中国葡萄酒应该是分三大类:产区酒、特色葡萄酒和独立酿酒人的自酿酒,三大类别。

 

    请注意,我使用的是产区酒这个说法,没有用酒庄酒,也没有说某某产区发展酒庄酒。

    特色葡萄酒是指具有浓郁中国本土特色、但又是与葡萄酒相关的类别。中国土生土长的葡萄而得山葡萄酒、毛葡萄酒、刺葡萄酒,外加本草葡萄酒。这些是构成中国特色葡萄酒的主干。其中,我更看好中国的本草葡萄酒。

    山葡萄、刺葡萄和毛葡萄是中国土著的葡萄品种。为发展民族葡萄酒产业,中国的葡萄酒学者在这些品种上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研究,并且不断钻研酿造技术,研究结果基本上差强人意,至今我们还未看到中国土著葡萄酒走向餐桌。相信专家们会有一个客观的说法。可以说,如果中国的土著葡萄品种,单品酿酒,或者与国际品种联合酿酒、或者改变工艺能够酿造出优质的葡萄酒的话,我认为这些特色葡萄酒还是有前途的。如果不能,那就会被边缘化,这是消费者决定的事情。

    本草葡萄酒是将中华的养生本草与干红葡萄酒融酿,这种做法有一定的消费基础。中国人不仅注重养生,而且也有一大批人群十分认可葡萄酒的养生功能。在实践中,本草能够成为一种即有营养又能切合葡萄酒气息的物质,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国特色葡萄酒发展的一种新尝试。百利生系列本草红酒的组方经国内顶级中医专家研究配方其核心技术是在融酿过程中,采用了“中药发酵”技术。百利生本草干红利用提纯的中药提取物,采用三项发明专利,依靠“冰点融酿”技术,精发酵28天,让浸润其中的本草与红酒中发生酶解和发酵,并使得中药部分有机物的大分子分离为小分子结构,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利于人体吸收,同时改善了中药的口感风味。这是传统中药的一次全新突破。历经几年的融酿技术的不断尝试和探索,它的品质感不仅停留在香气,更在于它的健康属性,营养指标,其白这是与外国草本利口酒的本质不同。

    百利生在这个方向上坚持了四年。我们不期然发现,本草葡萄酒已经渐渐成了气象,这种行业趋势绝非偶然。我认为,这一新品类前途是光明的。

    中国有一些果酒,之前有专家分类为露酒,比如:桑椹酒、苹果酒、枸杞酒、蓝莓酒。我认为,这些酒如果没有葡萄的融酿,尽管从颜色上看雷同于红葡萄酒,但是不能叫做本草红酒,更不是中国的特色葡萄酒,这是一个基本概念问题,不能混淆。

    为什么你觉得中国葡萄酒的主力军是产区酒而不是酒庄酒?

    吴:葡萄酒在大众消费者看来是一个类别优先的概念。比如,我们都知道法国酒不错,然后你会说出西班牙、意大利、智利、美国等。如果从产区上说,人们会想到法国的波尔多、西班牙的里奥哈、美国的纳帕谷。

    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品牌并不容易,中国人能说出拉菲酒,但是要说出其他牌子恐怕就很难了。“品牌原则”也是这样,人们愿意记住第一个,而并不容易在多记住几个品牌。即便是人们能够记住几个葡萄酒的品牌,那么面对数量巨大的葡萄酒品牌世界,要想把发展时空都缺乏优势的中国葡萄酒品牌记在消费者脑海中,恐怕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人们的选择性记忆很顽固,因为在他们愿意记住的品牌背后,都预设了一个潜在的词汇,这个酒一定是最好的,而这个最好的潜意识,很难植入消费者的脑袋中。

    所以,中国葡萄酒首先要给消费者一个产区概念。产区往往与地理概念一致,比如贺兰山东麓产区、河西走廊产区等等,这些概念深入人心,人们很容易有各种机会接触到这个地理的概念。那么,关联的产区就会跳到人们的脑海之中。

    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葡萄酒的拼杀,是要让人们喜欢你,人们真正喜欢这个酒的特色,才是出路,这是本源的问题。以产区酒的名义,让消费者了解到你产品的特色,是葡萄酒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比如,意大利的托斯卡纳、美国的纳帕谷,都曾经在对手林立的葡萄酒世界冲杀出来,靠的就是一个产区优势,这这个问题上我写了《梅里蒂奇启示录》和《红酒创新:超级中国红Super Chinese wine》两篇文章,可以参考。

    所以,我认为,中国葡萄酒首先要发展好产区酒,即便是特色葡萄酒的发展,也需要发展好“品类”的概念。产区内的葡萄酒企业,在各显其能的同时,要重视产区联合体、产区协会的建设,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产区的声誉,推动产区品质提升。产区是一个大概念,既要求本地葡萄酒商严于律己推陈出新,也要求产区联合体制定规范,要自觉地址那些毁坏产区声誉的事。

    为什么你认为“独立酿酒人”是中国葡萄酒的重要力量?

    吴:独立酿酒人来自民间,有又称为“车库酒”、“经酿酒”或者“自酿爱好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家里按照老的方式自己发酵酿酒的爱好者,一种是按照现代葡萄酒发酵工艺,以小型发酵设备酿酒的。在中国,这类人绝大部分以个人爱好为基础,并没有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生产葡萄酒的资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趣味和活力。

    媒体容易传播说自酿葡萄酒的质量堪忧,所以并不主张自酿葡萄酒。但是,在我看来,自酿葡萄酒是中国葡萄酒的重要力量。

    首先,他们中做精酿、车库的独立酿酒人具有很高的酿酒技术,他们参加一些葡萄酒的大赛,他们的酿酒技术出色,他们在传播葡萄酒爱好的同时,也在传播葡萄酒酿造的工艺技术。且这些人有一种共同的特性,就是喜欢探索,精益求精,很难说不会在其中产生未来具有影响力的产品。

    其次,他们是热爱葡萄酒的一批人,这是中国葡萄酒发展的肥沃土壤,独立酿酒人他们根植民间,人数众多,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他们也在影响着对葡萄酒感兴趣的普罗大众。

    所以,我认为,把自酿、精酿和车库酿酒的独立酿酒人要列入中国葡萄酒的大视野之中。

    在这种分类基础上,您认为中国葡萄酒的民族产业方向在哪里?

    吴:事实上,这个问题我早就做过回答。每个地区的人都有完全不同的需求,中国人对葡萄酒的需求也有自身的特色。如今,中国的葡萄酒业的窘境需要找到突破口。比如欧洲的葡萄酒行业为保护自身的利益,是对中国红酒行业实行政策壁垒的,在工艺、品种、评级体系上都将你打压在下。中国人如何面对这种“中西对局”的不利局面,在红酒世界里走自己的路也是迫在眉睫。中国已经成为葡萄酒的最大消费市场,但在行业行为和规则上却尾随西方。本土葡萄酒如何做,都在人家的牵引之下。如今百利生将干红与本草结合,倒是打开了一条新路。或许,中国红酒的未来正在这种创新中。中国人应该和中国特色的红酒。建立其中国人自己的标准,开辟适合中国人自己的体系,这样才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这个挑战,与意大利和美国不一样,意大利和美国是口味的挑战,中国是产品价值的挑战。

    可以肯定的是,本草干红这个新的词汇必将像梅里蒂奇一样,缔造中国葡萄酒业的新传奇。它的独特的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可视的营养价值都是很坚实的基础。很多人认为给红酒加入中国基因是异想天开。我们深思一下,在干红中加入本草,这种思维和做法当然只能在中国实现。这种创举意味着什么,则很耐人寻味。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存在都是合理的。如今,很多中老年人购买百利生都是5箱10箱起订,绝非偶然和冲动所致。这种做法颇有点葡萄酒的“中体西用”之味。世界葡萄酒的创新,有两种途径,其一是产地概念的突围,另一种是技术的突围,其中包括混酿带来的新奇口感,而百利生正是在技术突围的方向上给我们以启示。就像梅里蒂奇刚刚建立自己的联盟仅有几家葡萄酒商一样,看似孱弱,但它却蕴含着不可限量的未来。

    《酒媒》倡导的“发现中国葡萄酒”活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本草干红要做的是同样的事情。本草红酒产业坚持从中西文化的对撞格局中展现民族深度,为中国梦而新生,为中国人的健康福祉而动。

话题:



0

推荐

咖啡壶

咖啡壶

11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咖啡壶,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从事过政策研究、外贸和新闻出版工作; 对葡萄酒品鉴、葡萄酒知识、葡萄酒文化和产业发展以及酒文化,有深厚兴趣和一定独立理解。目前从事本草红酒产业。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