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笔者混迹于葡萄酒圈子里边,也有三年时间,知名不知名的酒窖、酒坊及餐厅,也去过不少,即便没资格进去的圈子,也至少耳闻了那些圈子的人员。几年几十场品酒会下来,朋友并没有怎么增多,喝来喝去,遇到都是那一百来号人,都是所谓的葡萄酒圈子的人。

这个圈子的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业人员,还有一类就是爱好者。前者可以比喻为“直销”从业者,自己就是葡萄酒的消费大军;后者别以为真的是纯粹的爱好者,根据不完全统计,所谓爱好者,至少有一半人,不是之前从事葡萄酒行业的,就是将来要从事葡萄酒行业的。

个人觉得,这并不是个好现象。虽然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圈子,但是将葡萄酒划入一个圈子,过于小众了。

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以前一直受宠的高端的官商消费,正在遭遇寒流,而且大有不可逆转之势。在此关头,众多葡萄酒企业都想到了一点,那就是葡萄酒应该像欧美一样,成为大众消费。

什么叫大众消费?你听说过白酒粉丝圈和啤酒粉丝圈吗?谁说出来,那就太可笑了,因为白酒和啤酒,已经成为大众消费。

现在,葡萄酒行业内的人总是不停的参加各种各样的品酒会,高端的如1855名庄荟,意大利巴罗洛(Barolo)专场,世界各国酒王PK赛等等;一般的如各种中小酒庄的品酒会和诸如北京百利生葡萄酒业的“本草干红”新品赏悦会。

毫无疑问,这种以体验为主的推广方式——品酒会,通过让潜在消费者了解并亲自喝到葡萄酒,从而建立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兴趣,本是极好的初衷。但问题在于,如果仅仅只是圈子的人相互串门,蛋糕做不大,反而你吃我一点,我吃你一点,互相娱乐。站在圈子外的人也会觉得,你们玩的开心,那你们继续玩吧,我们玩不到一块。

如何通过品酒会来吸引圈子外的人呢?

    接地气,避免高大上

一般的品酒会“高大上”体现在几个方面:封闭的高雅环境,动辄上百甚至上千的入场费,从头到尾都是风土、单宁、酒体等专业词汇。

这种品酒会一般选择封闭的高雅环境,葡萄酒专卖店或者高档饭店。近几年来,国内的各种高端葡萄酒场所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但事实上,大部分这些高端地方,门可罗雀。比如一些城市常见的葡萄酒店面,大多数是不论你什么时候进去,你会发现,你永远是唯一个在里面的客户。为什么?高端的定位让很多还没习惯葡萄酒的消费者避而远之。要想让葡萄酒深入大众消费,为何不能去社区,去大型商超做些品鉴呢?其他的不敢保证,至少人气会爆棚。

(北京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百利生沙龙)

再说几百甚至几千的入场费。这针对成熟以及高端的消费者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新的消费者大部分没兴趣花这个钱来参加一堂他们完全不明白的品酒会。

葡萄酒因为是舶来品,很多专业词汇都是欧洲所特有的,对国内消费者而言,完全陌生。一场品酒会,两个小时下来,一直都是黑醋栗、雪松、雪茄和单宁等天书天语,初来乍到的消费者还不被吓跑了?葡萄酒在中国要大众化,葡萄酒的语言就要本土化。

经常发现一个现象,刚开始喝葡萄酒的人,如果给他提供两瓶酒,一瓶100元,一瓶1000元,在不告知他价格的前提下,让他选择喜欢哪一款。初学者一般都会喜欢100元这一款。等到你把价格透露,并告诉他,他喜欢的是很便宜的一款酒,这时初学者就会很受伤,很多人因为这个参加一次品酒会之后,就不愿意来第二次了。不是觉得葡萄酒不可理喻,而是感觉情感上受到了侮辱。

其实,初学者喜欢便宜酒,非常容易理解。因为一般便宜酒,果香新鲜,单宁及酸度都偏低,酒体轻,容易入口;反而贵的酒,尤其是老年份的酒,果味不够清新,单宁和酸度也强,酒体重,喝起来酸、涩、呛。初学者不习惯葡萄酒的味道,当然喜欢新鲜柔和的酒。这就跟不经常喝咖啡的人,最开始总喜欢往咖啡里加糖和牛奶,因为不喜欢咖啡里面的苦味。

所以,面对新的葡萄酒消费者,选酒很关键。尽量选择清新淡雅的葡萄酒,不仅口味会容易让他们接受,价位一般也偏低,容易将他们引进门,否则拿瓶好酒,可能一棒子下去就打死了一个未来的葡萄酒消费者。

有圈子就有圈内和圈外。圈内永远是狭小的,圈外则是广阔的。愿中国的葡萄酒小圈子最终能成为普通大众都参与的大圈子。

话题:



0

推荐

咖啡壶

咖啡壶

11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咖啡壶,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从事过政策研究、外贸和新闻出版工作; 对葡萄酒品鉴、葡萄酒知识、葡萄酒文化和产业发展以及酒文化,有深厚兴趣和一定独立理解。目前从事本草红酒产业。

文章